陆良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成效验收意见公示

陆良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成效验收意见公示

发布于 2025-09-12


****点击查看生态环境厅关于《**省农村黑臭水体整治验收要求(试行)的通知》(〔2023〕—350)要求,****点击查看环境局****点击查看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对**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25条农村黑臭水体开展了治理成效验收。现将验收意见公示如下:

一、项目概况与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和《关于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县于2023年12月启动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该项目旨在针对我县25条农村黑臭水体进行综合治理,探索符合**本地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技术和长效管护机制,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项目共涉及5个乡镇1个街道办、21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对25条(个)黑臭水体(河道/池塘/沟渠)进行了全面治理,总投资额为3.02亿元。

二、验收目的与依据

(一)验收目的。通过对项目完成情况、治理成效、资金使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客观公正地评价项目实施效果,总结治理经验,为后续全县范围的推广提供决策依据。

(二)主要依据

1.《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试行)》(环办土壤函〔2023〕23号)

2.《****点击查看生态环境厅 ****点击查看水利厅 ****点击查看农业农村厅关于转发〈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的通知》(云环通〔2024〕23号)

3.《**省农村黑臭水体整治验收要求(试行)》(〔2023〕—350)

4.《**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5.《**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招标文件及合同》

三、验收内容与标准

依据《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环办土壤〔2023〕23号)及《**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验收要求(试行)》,主要验收以下内容。一是水质指标。透明度≥25cm、溶解氧≥2mg/L、氨氮≤15mg/L。二是治理成效。水体无异味、无垃圾漂浮、无污水直排、无淤积堵塞。重点核查控源截污。污水收集管网、化粪池、排污口整治等工程是否按设计完成;内源治理:底泥清淤、垃圾清理是否彻底,淤泥处置合规(如**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生态修复。是否实施生态护岸、水生植物种植、微生物投放等措施。三是长效机制。落实管护责任主体、资金保障及日常巡查制度。重点核查是否建立日常维护制度(如保洁队伍、巡查记录);是否有明确的管护责任主体和资金保障;是否设置公示牌(标注治理目标、责任单位、监督电话等)。四是群众满意度。随机走访周边村民(≥10户),满意度≥80%。

(一)水体不黑不臭。治理后水体无异常颜色或异常气味、河(塘、沟渠)无污水直排、底部无明显黑臭底泥淤积、水面或岸边无垃圾、水体沿岸无大量垃圾乱堆乱放、水面无大量垃圾漂浮,对控源截污后出现水体消亡情况的,原水体处无垃圾大量堆放。

(二)完成水体治理措施。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黑臭水体,提供治理工程竣工验收相关资料,工程措施前后对比照片或影像资料等;采取管理措施的水体,提供管理措施前后对比照片或影像资料等其他证明材料。对完成控源截污措施后无水源导致消亡的农村黑臭水体,应提供相关说明以及水体消亡前后对比照片或影像资料等证明材料。

(三)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所在乡镇(街道)建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相关制度情况。(包含河湖长制、排查结果和治理进展公示、定期开展水体巡查和保洁清理、定期监测、污染治理设施管护、治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等制度)。

(四)群众满意。村民委员会及水体周边居住的大多数群众对治理成效认可。调查问卷不少于30份,村民满意度≥80%。

(五)公示无异议。完成治理的农村黑****点击查看政府网站或县级生态环境部门网站等方式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5个工作日,公示期间未收到异议反映,或者收到异议反映,但经核实后认为水体符合前4条标准。达到以上5方面要求,认定为完成治理任务。对出现返黑返臭的,未完成治理措施的,未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的,以及群众不满意的,及时进行整改。

四、治理措施与技术路线

项目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水系连通、长效管护”的综合技术路线:

(一)控源截污。累计完成主管网安装114121.03米,入户管网安装86586米;建设污水处理终端28座,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3个行政村,超额完成8个,污水日处理规模达2615立方米。其中,采用厌氧池+人工湿地9座,接触氧化工艺8座,生物滤池8座,CASS工法处理(循环式活性污泥法)2座,AAO(厌氧-缺氧-好氧)工艺1座,建设塑料成品检查井5611座,钢筋混凝土检查井109座,砖砌检查井55座,道路修复61536.5平方米,提升泵站28座,同步建设电力设施54座,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扎实开展农业大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自2023年以来累计减少农药用量50.63吨,减少化肥用量7763吨,利用率达43%;建立农用残膜回收点269个,农膜回收率达88.0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3%;农药包装废弃物累计回收126.6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2.72%,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措施落地率100%。引进12家废弃菜叶处理企业,日处理能力达4000吨。2024年全县粪污产生总量286.56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3.84%,****点击查看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完成3315亩标准化鱼塘改造,建成农田生物氧化塘836个。全县共改建卫生户厕94938座,卫生公厕442座,全县卫生户厕覆盖率达74%。涉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的6个乡镇25个行政村共完成厕所改造2026户。全县所有乡镇集镇建成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行政村污水治理率达70.31%,自然村治理率达70.37%,实现试点区域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和处理;实施畜禽养殖粪污**化利用工程,杜绝直排入河。

(二)内源治理。对目标水体进行了底泥清淤疏浚,共计清淤17.16万立方米,有效去除内源污染。

(三)生态修复。累计建设生态护坡和生态隔离带、水生植物等约28.86万平方米,在河堤两岸置换桉树10.92万平方米;新植乔灌木4808株,建设生态溢流堰1座,生态浮床1978.45平方米,自动曝气装置6座。整合12.6亿元的河道综合整治PPP项目建设和0.34亿元老盘江治理项目,水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河道11.8千米,完成生态绿化13.6万平方米,修复受损坡岸20.4千米,建设生态缓冲拦截带14千米,逐步恢复水体生态功能,提升滨水空间环境品质。

(四)水系连通。**水系连通工程1套,实现陈其沟与北山河、四目河水系连通;三岔河区域利用现有分水闸调配,使毛蜡烛河、挖**、魏**、白中河水系全面贯通;马街区****点击查看泵站功能,从丁字河提水强化生态补水来源,利用周边再生水或自然水源进行生态补水,增强水体流动性。同期争取并实施**第四批水系连通及水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项目,总投资4.3亿元,开展老盘江—**泽水系河湖生态复苏、板桥河流域生态绿廊修复,涉及6个乡镇,受益人口约24.1万人,打造了生态幸福、宜居宜游的生态绿廊。

五、成效评估结果

(一)水质成效。根据第三方检测机构****点击查看**公司于验收前出具的监测报告显示(除无水不具备监测条件的水体),所有试点水体的透明度、溶解氧、氨氮等关键指标均已稳定达到并优于国家消除黑臭水体的标准。此前存在的黑臭现象已完全消除,水体感官性状显著改善。

(二)生态成效。水体生态系统得到初步恢复,水生植物长势良好,河道沿岸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局部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阶段性目标。

(三)社会效益。本次验收共发放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780份(每条黑臭水体不少于30份),有效回收776份,其中非常满意369份,占比47.55%,满意404份占比52.06%,不满意3份,占比0.39%,周边村民对治理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满意度达到99.61%。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村民表示门前的水塘变清了,难闻的气味消失了,居住环境得到了实质性改善,项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长效机制建设。项目制定了《**县农村水体长效管护办法》,明确了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及专职管护员的职责。设立了专项管护资金,建立了定期巡查、清捞保洁、水质监测的动态监管体系,确保治理成果“治得好、保持住”。

六、总体评价与结论

验收组通过现场勘查、资料审阅、数据分析和民意调查,一致认为:**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已全面完成实施方案规定的各项建设内容,工程质量合格,资金使用规范。项目技术路线科学,治理效果显著,有效消除了试点水体的黑臭现象,水质指标稳定达标,村民满意度高,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长效管护机制。

验收组一致同意,**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通过成效验收。

七、建议与展望

(一)持续巩固。建议加强对长效管护机制的监督和考核,确保管护人员和资金落实到位,防止污染问题反弹。

(二)全面推广。及时总结本项目成功的治理模式和技术经验,形成“**样板”,在全市其他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推广应用。

(三)智慧赋能。探索引入水质在线监测、无人机巡查等智能化手段,提升监管效率和精准度。

(四)全民共治。加强环保宣传,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水体保护的监督与维护,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


本项目-招标进度跟踪